延安美食好吃的炒菜店在哪
本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分享延安美食好吃的炒菜店在哪(延安美食好吃的炒菜店在哪里)
延安百米大道桥沟~~马三家常菜,30年老店,好吃。小时候是父亲带我来吃,老马掌勺;后来是我带父亲来吃,小马掌勺。
好的餐饮“小时候的味道”秘诀其实很简单:
好的食材、良心做菜。
“想吃吗?想啊,听我的啊,你进去跟朱老总打招呼,别让他注意这边的院子,明白吗?”,此时的陈赓和陈锡连刚刚来到延安准备去学习,但俩人来之前就听人说延安的狗头枣非常好吃,而且陈赓在路过朱老总住处时,早已观察到院子里已经熟透了的枣,于是一直惦记着想吃
机灵的陈赓立马想到了办法便带着自己的连襟兄弟去了朱老总那里,站在院子里的陈赓和陈锡联开始了如何不动声色的拿到朱老总的狗头枣,这才有了刚才开头的那一幕,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前线战士,陈赓拥有了出色的军事谋略,竟然把孙子兵法的声东击西运用到了朱老总身上,陈锡连按照陈赓的计划进屋跟朱老总打了招呼,而陈赓就在院子里拿起了棍子开始快速打枣,很快地上的枣就铺满了一地,陈赓见状进屋也开始打招呼,一向爱将的朱老总深知这俩人在前线表现优秀,于是承诺给他们做菜吃,而陈赓也顺势将院子里已经被他打落的狗头枣一幕告诉了朱老总,而朱老总也大方的说出让他俩拿回去吃,此话一出陈赓俩人立马夺门而出去捡枣,坐在屋内的朱老总这才缓过神来发现中了陈赓的“诡计”,出门就拆穿了他,可陈赓却将责任转头甩给了身旁的陈锡联,足以见得陈赓的脑子转的有多快了。
“都是你的主意,诶老总,这你可错怪我了,陈锡连,是他呀,没吃过狗头枣,他想尝尝”,按理来说,陈赓想吃朱老总的枣只要说一声朱老总也会答应的,但陈赓却不想伸手要,总是想各种方法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虽然只是一些吃的用的,但他的这些小小举动却让众人感到既生气又佩服,很令人印象深刻,也许这就是他的聪明之处
除此之外,陈赓也非常胆大,连朱老总这样的人物他也敢上演孙子兵法,可见他不是一般的胆大。随着日本的投降,抗日战争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但国共内战也因此而再次爆发,在老蒋撕毁双十协定之前,国共两党就已经是一种敌对关系了,此时的中共正处于和平谈判的阶段,但很显然重庆谈判老蒋并不真诚,我党领导人为了和平舍身冒险去应邀老蒋,结果在谈判途中老蒋就故意拖延谈判进度,为的就是给他的军队留时间调兵,还给阎锡山下令偷袭上党地区,这样一来老蒋就能在重庆谈判中获取决定权,但他的这一下三滥的招数早已被我方看透,毛主席也是在做好了准备才动身去往重庆的。
为了对抗国民党的偷袭,我方刘伯承和邓小平在上党地区已经做好了具体部署,而这场战役中陈赓就显得尤为给力。
“实在顶不住了,顶上去,咱们快跑吧,站住”,这位中弹身亡的人就是国军将领彭毓斌,而他是被陈赓的太岳纵队所击杀,当时为了进攻长治城予以敌人重击,刘伯承安排三面进攻,其中带头的有陈锡联的太行纵队,陈赓的太岳纵队,还有刘邓带领的中间纵队,由于此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部队还严重缺少弹药,为了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众人决定将彭毓斌的队伍围困在磨盘垴和老爷岭,因为这两个地方地势更为险峻,老爷岭还是一个海拔千米的山地,
在这里埋伏偷袭定然会让他们有去无回,好在晋军擅长赶筑工事据守,那山上的滚雷都能让敌军望风而逃,此时的陈赓正在老爷岭执行任务,本来已经接到新任务要去支援陈锡联去,结果偶然发现彭毓斌在逃跑,而且还带着辎重和后勤,很显然这是一个难得的歼灭机会,于是他斗胆向刘司令员打电话请求继续追歼,而电话那头的刘邓二人对陈赓的具体围歼部署表示十分赞同,要知道,作为军人首要学习的任务就是服从命令,所谓军令如山,很多士兵几乎是不敢对中央的指挥有所反对的,而陈赓却敢大胆直言,足以见得他的胆识过人,而他之所以能够成功说服自己的上级,也得益于他的聪明和审时度势。#历史##日本##战争#
你吃过最绝望的食物是什么?文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去延安拜访故友,本以为好友会给自己准备一顿丰盛的当地美食,结果却是一盘卷心菜!
看完有话说:建议有孩子的家庭每月至少吃一天这样的饭食,好好的忆苦思甜一下。我觉得延安的炒洋芋擦擦,羊蹄,小炒肉酸菜都挺好吃的。珍惜现在的生活,不忘给我们好生活的革命先烈。
对此你怎么看呢?
(图源网络侵删)
大家好!我是小桦。前两天打算好要去陕西延安洛川直播卖苹果的,昨天、今天,不巧的是,甘肃、陕西有了新的疫情,人心惶惶,害怕出去被隔离,耽误时间,索性只能不出去了,待在家乡帮父老乡亲卖野生药材和山货。
比如图中的天麻,是我们甘肃陇南康县阳坝森林中生长的,也是全国最优质的天麻。药效、营养价值颇高。做菜用也相当好吃,没有麻味,反倒有点甜味!
好多人可能会买野生天麻,说个实话,野生天麻,量很小,100人就有99人要野生的,但是野生价格高,一斤七八的价格。其实,药效和种植的一模一样。因为我们康县天麻,是种植在原始森林当中,纯天然的、无公害。而非种植在平地,或是大棚内的。
如果冬天需要补补身子,不妨选择咱甘肃陇南康县阳坝天麻!好吃又营养。现在发的是鲜天麻哦!
甘肃康县阳坝天麻
毛泽东很重视文艺,他把文艺战线当作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在延安时,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朱总司令的,一支是鲁总司令的(指延安鲁迅艺术学院)。
1938年1月,为了纪念“一二八”抗战五周年,一些过去在上海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来到延安的戏剧工作者演出了一些抗日的戏剧。毛泽东看过后,说戏演得好,这些人不要散了。后来就办了一个艺术学校,取名鲁迅艺术文学院,毛泽东是第一个签名的发起人。
之后,毛泽东来到鲁迅艺术文学院,作了一次重要讲话。
他说,我们的两支文艺队伍,上海亭子间的队伍和山上的队伍汇合到一起来了。这就有一个团结问题,要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要下去,到人民生活中去,走马看花,下马看花,起码是走马观花,下马看花更好。我们要有大树,也要有豆芽菜。没有豆芽菜,怎么能有大树呢?文艺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武器。创作像厨子做菜一样,有的作料放得好,菜就好吃。
他还说,文学艺术是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的文学家、艺术家,提倡什么艺术至上,实际上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眼里根本没有工人、农民。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工作者要到革命斗争中去,同时学习人民的语言。
毛泽东主张文艺工作者要深入人民,深入实际。他说,《红楼梦》里有个大观园,大观园里有个林黛玉、贾宝玉。你们鲁艺是个小观园,你们也就是林黛玉、贾宝玉。但是,我们的女同志不要学林黛玉,只会哭。我们的女同志比林黛玉好多了,会演戏,会唱歌,将来还要到前方打仗。抗日民主根据地就是大观园,你们的大观园在太行山、吕梁山。
李讷、王景清家里内景曝光,陈设简朴,至今仍然用老电话机
毛主席是一位在动荡年代中走出来的乱世英雄,他这一辈子都惊心动魄,小时候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李讷从小跟随着父亲,感受着这位慈父的伟大魅力。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延安的一座普通窑洞里,诞生了毛主席的最后一个孩子。当看到孩子和她的母亲都安然无恙,他的心也算是落了地。
老来得女的她,给这个小女孩取名为李讷,之前他已经有了九个孩子。由于战乱不断,党和人民的事业无暇分身,这些孩子不是在老家,就是被送到了异国他乡的苏联。
其中几个孩子营养先天不足早早就死掉了,李讷是唯一一个在主席膝下长大的小女孩。她给主席带来了很多晚年生活的乐趣,填补了主席亲子感情上的一部分空白。
在爸爸妈妈哥哥们的关心和爱护下,她茁壮成长。然而在李讷上学的年龄是,她安定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国民党军队侵犯了延安,几乎所有的单位都需要撤退,她和父母周转各地,又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由于革命政治任务缠身,她的父母根本无暇顾及她的学习情况,毛主席身边的干事会帮忙抽空教一下李讷读书写字。
情势逐渐稳定下来,李讷来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学校,开启了自己的校园生活。虽然这些学校十分简陋,但比之前的情况还是要好很多的。
李讷在上学读书期间,一直和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们一起上课。班里没有其他的人知道她的爸爸是谁,在语文课上,学习东方红时还被语文老师批评朗读没有感情。
学习红歌时,音乐老师教"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小李讷在课堂上指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还因此被老师叫了家长。
小李讷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长大。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三年困难时期,李讷因为吃了警务员给的一块压缩饼干,被父亲训斥。李讷从小就被父亲养成了和人民群众共患难共生死的意识,生活节俭朴素,为人低调。
跟随父亲母亲来到北京的日子,使她的生活充实丰富。中学后,她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历史专业。和小时候的时候一样,她和同学们待在一起很久之后,她的同学才知道她是毛主席的女儿。
大学毕业后,她得到了一份报纸编辑的对口工作。但是毛主席对自己的女儿仍然严格要求,希望她能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不久,李讷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北京,前往江西的干校进行劳动。
在江西干校工作和劳动的日子,让她有了自己的第一次婚姻生活。但是随着了解的进一步深入,两个人在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这段婚姻没有延续多长时间,之后两个人办理了离婚。又回到了北京的她,不仅仅要养育自己一岁多的孩子,还要继续完成每天紧张繁忙的工作。
生活得异常艰辛,陪着李讷长大的李银桥夫妻二人,准备帮她找一个可以搭伙好好过日子的人。
王景清是陕西榆林人,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曾经加入了八路军。当时的工作是救助重伤的战士,到了陕甘宁根据地参加革命时,开展大规模劳动生产,经历着共和国最艰难最沉重的历史岁月。
1983年,李银桥自己的老同事王景清去他家做客。知道他这个人为人正直、靠谱,只是年龄有点大,但整个人的气质和学识背景和李讷比较吻合,就决定尽力撮合他们。
两个人见面之后,气场也非常相近,彼此之间相互吸引。两人最后决定结婚,第二年组建了新的家庭。
婚后,王景清对自己的妻子十分体贴,把妻子的儿子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后来,妻子的儿子随继父的姓氏改名为王效芝。
现在孩子们都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两位老人退休后,除了会参加一些纪念活动外,平时喜欢在家看报、练字。
酷爱历史的王景清,和北大历史系毕业的李讷,还有更多说不完的话题。他们的生活简单而普通,但他们仍然会感到非常快乐。
在3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他们秉承着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相伴一生,过着普通人的平凡生活。
冬天,他们顶着寒风,和街上的市民一起排队买大白菜回家炖粉条,然后用木制三轮车把他们带回家,取暖和做饭用的煤都是自己买来运回家的。
随着他们家里的内景曝光,人们可以看到他们家中陈设简朴,家里至今仍然用老电话机。80年代,李讷曾笑着对朋友说:“在家里做菜,老王是一把手,我是清洁工。”
王景清年少时身上就有着大男人不屈不挠的本性。从那个帮助伤员的小战士开始,他从不害怕,也从不退缩。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王景清献出了自己。以他的全部实力,他也是开创中国新时代的数万人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他不仅仅踏实、认真、勤奋、敏捷、单纯、勇敢,或许他不善言辞,但他却用行动勾勒出最坚定的身影。
这是万千革命战士的缩影,也是王景清一生的底色。漫漫人生路上,30多年的携手共进,让王景清夫妇领略了生活的滋味,体会到了生活的冷暖。
几十年来,王景清和李讷夫妇已经习惯了普通人的生活。当泛黄的往事被风吹散时,他们已成为岁月如水般最平凡的人,他们矢志不渝的精神得到了人们的尊重。
1943年,曾经用烟袋敲陈老总头的谭余保,来到延安开会。因为在学习会上,陈老总说得一句话,直脾气的谭余保不高兴了,两人闹得不愉快,王震奉命前来“讲和”。
许多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南方八省红军改编为新四军时,陈老总奉命去往湘赣边游击区,劝说谭余保司令员率领的湘赣边红军游击队下山接受改编,差点被当作“叛徒”杀掉。因为国民党反动派三年间,对湘赣边游击区的重重封锁,可以说把这片游击区同其他南方的红军游击队完全分隔开了。
游击区不仅接收不到外界的食物、药物,因为反动派的严酷封锁,外面的信息也很难传递进来。消息的滞后,导致了谭余保不了解新四军改编的事情,差点误杀了陈老总。1937年10月16日,陈老总冒险,来到湘赣边游击区,就对游击队哨兵说:“我找你们谭司令,商议部队改编的事情……”
到了第二天,被蒙住眼睛的陈老总,才被带到了当时湘赣临时省委驻地甘家山。到了甘家山,陈老总非但没有被松绑,反而在竹棚里被吊了起来。随即,一个红军战士把陈老总面前的布扯去,发现竹棚里已经坐了一百多名红军指战员。
坐在主席台上的同志,拿着烟袋,带着红军帽,背着驳壳枪。他看到陈老总,对左右悄声说:“果然是他,他也当了‘叛徒’?”这个拿着烟袋的同志,就是湘赣临时省委书记兼任湘赣游击司令部司令员谭余保,他同陈老总是相识的,而且不止见过一面。
谭余保随即命令,把陈老总放下来,押到自己面前。这番情形就像在审问“叛徒”一样,谭余保大骂道:“你也当了‘叛徒’,真是可耻啊!我都不好意思向同志们介绍你曾经的身份。”陈老总也认出了谭余保,直接说:“谭司令,不要随便叫人叛徒,要审查清楚。”
谭余保问:“你来有什么目的?”陈老总回答:“我怀里有上级的改编命令,你让人拿出来看看。”谭余保拿过信来,一看上面写的内容,大概意思是:取消苏维埃,红军游击队下山接受国民政府改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这封信,“印证”了哨兵传回来的话:“来了一个叛徒”。原来,在湘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中,先后出现了曾开福、陈洪时等几个大叛徒,对湘赣边游击区造成了巨大破坏。在陈老总上山前不久,国民党反动派还对湘赣边游击区,发动了“围剿”。
在这种情况下,消息闭塞,陈老总上山就要求湘赣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自然引起了谭余保的怀疑。谭余保看完信后,更加肯定了眼前这个人是“叛徒”,而且还是个“大叛徒”。谭余保当即大骂:
“我们红军历来讲究苏维埃救中国,你却想着取消苏维埃,带着我们红军投靠白狗子,还说你不是叛徒?”
陈老总开始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讲新四军、八路军的抗日主张,谭余保直接怒斥:“你‘歪道理’真多,把他再给我吊起来。”谭余保太过气愤,甚至走上前去,拿着手中的烟袋狠狠敲了陈老总的脑袋。
陈老总也气坏了,说:“你这是‘土匪’行径,你不听从命令,就是个‘山大王’。要杀就杀,不要侮辱人。”谭余保直接一挥手,一名红军游击队员,用白布塞住了陈老总的嘴。谭余保是位老革命,斗争经验丰富,还是派侦察员下山侦察了一下。
谭余保派侦察员下山侦察后,才明白新四军真的成立了,陈老总确实是带他们下山接受改编的。这时陈老总已经被吊了四天三夜,谭余保赶忙去放下老战友,并对陈老总道歉说:“陈司令,我错了,为了赎罪,你也把我吊四天三夜吧。”
陈老总只说:“你这个同志,斗争很坚决,是个好同志,这件事情不怪你们。”后来,陈老总带领380多人的红军游击队,下山改编为新四军。到了1943年,谭余保奉命来延安开会,和陈老总分在一组。
在学习会上,陈老总讲到农民党员要认真学马列主义,让谭余保有点不高兴,认为这个就是陈老总“针对”自己说的,两人发生了“争执”,闹得不愉快。到了后来两人见面,甚至都不打招呼了,这件事引起了伟人的注意。
伟人找到两人共同的好友王震,来当说客,给他们“讲和”。王震是湖南人,谭余保也是湖南人,两人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已相识,王震同陈老总关系也很好。当天,王震用自己月饷准备了几道湖南菜,邀请谭余保和陈老总前来赴宴。
宴席上,谭余保说:“我不该……”而陈老总也说出了对谭余保的真实想法,对谭余保除了尊敬,还是尊敬,没有任何其他意思。两人端起酒杯,喝了一杯,就相视一笑,两双大手握在一起,所有的不愉快烟消云散。
陈老总是四川人,吃了一口湖南菜,对还在做菜的王震说:“王胡子,多放点辣子……”这番话一出,三人更是哈哈大笑,湖南、四川的同志无辣不欢,这在军中都是有名的。就这样“疙瘩”,被王震一顿湖南菜,给巧妙化解了。
开国将帅传奇:百战福将张云逸
在我国开国将帅中,有一位十分特殊的将军。
他是大将的军衔,却享受元帅的待遇,他身经百战,却毫发无损。
他就是人称百战福将的张云逸将军。
张云逸是老资格的革命党,他在年轻的时候考进了黄埔陆军小学堂,在那里便开始接触革命的思想,随后加入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并且参加了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4月,黄兴率领同盟会130多名敢死队员组成起义军冒死扑向两广总督府,19岁的张云逸也在其中担任炸弹小队队长。
起义军在炸弹的开路下冲进了总督府,两广总督张鸣岐吓得从后门逃走。
起义军见总督逃走,便一把火烧毁了总督府,在撤退的途中与赶来支援的北洋军短兵相接,因为数量差距太大,起义军被迫撤退。
然而北洋兵一直紧追不舍,无奈之下,大家分头撤退。
张云逸因为长得敦厚,年纪又小,穿上便装挎上篮子之后根本没有引起追兵的注意。
就这样,张云逸从追兵的手指尖逃过了一劫。
可是其他的那些战友们却没有他这么好运。
当天共有八十六人牺牲,其中七十二人被潘达微埋葬在黄花岗。
逃过一劫的张云逸不仅没有害怕、没有逃避,反而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心。
他从广东陆军学校学习之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展革命活动,当过粤军的旅长,也当过政府的县长,但是他却发现,自己想要追求的革命与当时的政府相差太远。
就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接触了共产党,并且在北伐开始的时候秘密入党,成为了国民党中的一名隐秘共产党。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张云逸服从党的安排,没有急于回到共产党的队伍中,而是继续留在国民党队伍中,不仅方便提供情报,而且可以伺机发展新的党员。
南昌起义前,张云逸在暗中配合聂荣臻准备起义,并且掩护第73团全团、75团的3个营以及一个机枪连赶赴南昌,为南昌起义的成功秘密保驾护航。
1929年,张云逸被派往广西,任南宁警备司令。
他利用工作的便利条件,把教导总队和警备大队都改造成了共产党的队伍,成为当年年底张云逸和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力量。
那时候的张云逸虽然不到四十岁,但是他总留着胡子,并且总是和帮着战士们埋锅造饭、添柴炒菜,和战士们同在一个大锅里面吃饭,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老火头军”其实就是他们的红七军军长。
1937年,张云逸同周恩来一行人离开延安,要前往西安同南京政府进行谈判。
当车队刚行驶到劳山时,突然遭到早已埋伏多时的国民党袭击。
敌人有200多人,又事先占领了有利地形,而张云逸一行人却只有20多人。
在这个紧要时刻,周恩来的警卫陈友才冒充周恩来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张云逸和周恩来还有一名战士孔石泉这才有机会突围,及时找到援兵。
而那17名同行的同志们却都已壮烈牺牲。这恐怕是张云逸最危险的一次遇袭。
抗日战争时期,张云逸同李宗仁进行了多次沟通,不仅增强了两人之间的友谊,也促成了台儿庄大捷。
1945年以后,张云逸不仅在山东地区粉碎了敌人许多次进攻,保证了解放区的安全,而且还组建了一支五百多万人的运输队伍,给前线源源不断地运送物资,有效地保证了前线的作战效率,成为一条用小车推出来的“大动脉”。
解放后,张云逸重回广西,对盘踞在那里的土匪、国民党残留势力进行了清剿,让广西的治安重新恢复起来。
1955年大授勋时,张云逸已经63岁了,因为身体原因他已经主动辞去了领导职务。
中央考虑他不仅是新中国的元勋,而且是中国革命的元勋,对整个中国的革命事业做的贡献太大,所以经过中央特批,给予他大将的军衔、享受元帅的待遇。
张云逸曾经开玩笑说:
“如果当初我没挎上篮子,我就成为黄花岗里的烈士了。可是我的革命还没结束,这不就继续干下来了吗,既然没成烈士,那就一直干到革命胜利。”
#张云逸##历史人物#
有一次毛泽东到抗大讲课,抗大学员很多是工农出身,一些人对“矛盾”这个词搞不懂。毛泽东就打个比方说:矛盾就是“打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打架,你要战胜我,我要战胜你,互相斗争,这就是事物的矛盾。毛泽东正讲着,瓦匠在房顶上修房,“叮叮当当”敲个不停。毛泽东随即就说:我们和瓦匠也在打架。我们上课需要安静的环境,他却在房顶上敲打。我们要上课,他要工作,这就发生了矛盾。毛泽东接着说:一个人脑子里有两种思想,也在经常打架……很多深奥的哲学道理,经毛泽东这样一说,就清楚明白了。
讲实践论,毛泽东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我在师范上学,当教员出身,从来没想到自己去搞军事,去打仗。后来自己带起队伍,打起仗来,上了井冈山。在山上先打了一个小胜仗,接着又打了两个大败仗。于是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才产生了打游击的十六字诀。
讲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时,毛泽东说,延安西北菜院里有个老师傅,50多岁了,炒菜炒了三四十年,人家总愿意到那里去吃,因为他的菜炒得非常香。他炒的菜为什么这样受人欢迎呢?他开始也是没有经验,盐放多了就咸,放少了就淡,大家提意见。可他在长期的实践中慢慢地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炒菜技术,今天你们叫他讲,他能讲出一大套道理,这就是由感性提高到理性,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
1938年3月15日,毛泽东出席在中央礼堂举行的抗大第三期三大队毕业典礼,他说:“你们到抗大来学习,有三个阶段,要上三课:从西安到延安,800里,这是第一课;在学校里住窑洞,吃小米,出操上课,这算第二课:现在第二课上完了,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第三课,这便是到斗争中去学习。”#历史天窗# #历史上的趣事#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