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
1.竹荪又被称为白毛荪,是一种介甲虫昆虫,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和江苏、浙江一带,曾到达湖北、安徽等地,是一种有历史悠久的重要养殖品种之一。有关竹荪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宋初,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二、特性
1.竹荪是湿地及淡水生态系统里最普遍的昆虫之一,长可达3厘米,外形较小,体被灰白色的粘液膜覆盖,头部有一对长的白色竹节状的特征。
三、饲养环境
1.在养殖竹荪中,温度是影响成虫产量和发育速度的关键因素,最佳饲养温度为25℃左右,夏季天气过热时,应注意降低温度,如果温度太高,会影响竹荪的发育和产量。它们非常耐受缺氧的环境,即使在没有水的时候,也可以存活一段时间。
四、饲养方式
1.如果要饲养竹荪,需要选择水草杂乱的湖泊、池塘、池沼或河流等湿地作为饲养场所,这样的湿地湖泊中多的较慢,水中的藻类繁茂,不仅能使竹荪得到足够的食物来源,而且容易被捕捉到,从而方便采集。
五、繁殖保存
1.竹荪不易繁殖,鸟类及其他蛙、蝾螈等对竹荪具有很大的吃虫率,特别是雨季,竹荪容易受到吃虫的影响,要采取保护措施,如限期养殖和防护网防护。此外,为了保存竹荪种质,应定期采摘成熟的竹荪,并置放在清澈的容器中,避免夏季高温影响,以便实现稳定的种质保存。
(一)竹荪是一种常见的药材,也称太子参,属于攀援类植物,开放式花序,叶片蔓延,块根径约为5~7厘米。一般生长在河边、池塘边、湿地以及阴暗处,高度最大可达1.3米。
(二)竹荪的药用价值十分高,枝叶茎叶中都含有多种苯并芘醚类及其他成分,有较强的抗肿瘤、抗氧化的作用。而且竹荪含有的苯并喹啉醚及其衍生物也有较强的抗炎、镇痛等药效,能够用于治疗中暑,抗肿瘤等病症。
(三)竹荪的主要用药方法是炖汤,先将洗净竹荪放入锅内,加水烧开,再加入适量其它药物一起烧煮约20至30分钟,将熟透的汤汁倒入杯中即可,每日分2次服用。
(四)竹荪主要含有多种营养素,其中钾、镁、锌及铁含量均较丰富,具有补血、养血及滋肾养阴之功效,尤其对面色萎黄者更为合适。
(五)另外,竹荪还可用于促进食欲、止渴、治疗便秘。由于竹荪可调理肝脏功能,还可以作为缓解肝病症状的辅助治疗。
(六)竹荪也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使用,但其用药量要调理好,浓度不宜过高,以免引起机体不适。另外,竹荪也可以通过内服的方式使用,但要调理好剂量、采取有效的分次服用措施,以免造成机体不适。